根据最新消息显示:在最近的数据滥用丑闻之后,Facebook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已辞去公司职务并在 Facebook 上发布一篇帖子向世界公开。
就在Facebook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时,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:
“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,也相对来说没那么敏感。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、安全或者效率。在很多情况下,他们就愿意这么做。当然我们也要遵循一些原则,如果这个数据能让用户受益,他们又愿意给我们用,我们就会去使用它的。我想这就是我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基本标准。”
此言一出,引起很多网友的关注和争论。为了方便,用户真的愿意用隐私为代价换取吗?
一、到底是愿意还是无奈下的妥协?
可以说现在的生活因为有了各式各样的app,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:
我们用位置信息换来了更精准的外卖和打车服务;
我们用阅读习惯获得更精准的新闻推送;
我们用购买习惯换来了商品的定制化推送;
我们用搜索偏好获得了更精准的内(guang)容(gao);
但这似乎不代表我们“ 愿意用隐私交换便利 ”。
我们现在的情况是:“ 不得不用隐私交换便利 ”。
因为我们没得选!
你在装任何App的时候,在点了你根本不会看的用户协议之后,就已经把自己卖了。
你说你可以不同意?
不好意思,不同意的话,你用不了任何功能!
可以说,用户们“同意”以一定限度的个人隐私换取便利的时候,还是有个交换底线的:
其一,用户们或许不介意将个人信息交托企业,但对这些信息能被谁看到,还是希望有控制权,而非让信息暗地里转交无数次被商家用作其他用途;
其二,用户或许不在乎企业知道自己在哪里、爱做什么、爱吃什么、甚至有何癖好,但前提是这些信息的公开不能换来无谓的骚扰。
但现实中,疑似大数据杀熟案例相继曝光,数据巨头貌似要将消费者吃干榨尽。
二、“便利”闯进隐私使人不安
很多场合下,我们面临的问题恐怕是“便利”太多了。搜索输入框自动提示你感兴趣的内容也罢了。手机搜索过特定信息,转身连电脑上的网页中也大量出现相关广告,这种便利令人不安。毕竟,每个人都多少有一些秘密。
总会有贴心的商家问你:“为了便于你在不同的机器和设备上登录,所以我司打算把它上传到云端,进一步提升用户您的体验,你支持吗?”这个时候,大部分人会无知无觉地回答“吼啊”,就在你享受着便利的同时,你的数据已经对某公司“单向透明”了。
三、“个人隐私”问题亟待解决
其实,我们一直都在互联网上“裸奔”,只是大家都(不得不)习惯了而已。
在互联网时代,如何保护隐私,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核心关切。特别是过去发生的一些触目惊心的电信诈骗案件,早已给人们提了醒。在现实生活中,人们不可能拒绝使用互联网,而“个人隐私”问题也亟待解决。
Facebook的丑闻还未消散,中国也该引以为戒,到了整顿互联网企业收集用户个人数据的时候了。
不但要立法,更应该加强监管,建立一套法、理结合的科学、健全、高效的管制体系,真正做到保护公民的隐私,让大数据可以切实服务社会才是。
法律法规作为一种强制性规范,正是确保个人隐私保护和数据分析两者并行不悖的重要基础。
相关文章推荐《大数据时代,隐私安全困局怎么破?》